【虞美人 听雨 蒋捷】虞美人·听雨·蒋捷|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8-08-20   来源:宋词三百首    点击:   
字号:

【www.biosite.cn--宋词三百首】

  【作品简介】

 

  《虞美人·听雨》由蒋捷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又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宋词三百首》专栏。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原文】

 

  《虞美人·听雨》

 

  作者: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虞美人:词牌名

 

  ②断雁:失群孤雁

 

  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④听雨:题目

 

  【翻译1】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鬃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

 

  【翻译2】

 

  年少的时候,无忧无虑,整天泡在歌女的绣楼上,伴着朦胧幽暗的烛光,依偎在低垂华丽的罗帐里,听着楼外淅淅雨声,看红袖起舞,消磨时光。壮年的时候,为生计四处奔波,蜷缩在一叶扁舟中,看江水辽阔,阴云低沉,听秋风飒飒,孤雁哀鸣,雨打船蓬,心中充满无限惆怅。如今已是雪染双鬓,体衰老迈,只能寄身荒败的古寺野庙,痴看枯叶飘零,静听风雨潇潇。一时间,少年的无忧,壮年的哀愁,而今的孤苦,一齐涌上心头——人生啊,经历过了太多的曲折坎坷,以及离合悲欢,也就心凉似水,情感木然了,任凭阶前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落到天明,亦无动于衷。

 

  【赏析】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宋词三百首》专栏。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讲解】

 

  方位名词的巧妙运用,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少年听雨歌楼上”,追欢逐乐,无忧无虑,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因而一个“上”字,正好暗合作者这样一种生活情境。“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进士及第不久,南宋灭亡,他不肯仕元,开始了漂泊生涯。“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离乱生活,使他惟有感时伤怀,于客舟中听潇潇冷雨,吹瑟瑟西风,看辽阔的江面堆满铅灰色的云,失群孤雁传来凄厉的哀鸣,心境一何愁苦悲凉!但这时的处境与暮年相比,还未到达极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贴切。“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是白发老者的他,已经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几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欢离合,已经无法掀动他感情的涟漪,因而他能够听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经麻木不仁、万念俱灰了吗?如果四大皆空,又为什么彻夜难眠呢?可见作者的忧愁痛苦不仅没有得到解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这另一种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内敛与深化。这时一个“下”字,自然与作者风烛残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个方位名词,也许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际遇,确实能从这三个方位名词上看出端倪,不是吗?

 

  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宋词三百首》专栏。

 

  少年听雨的地点是歌楼,景物是红烛朦胧幽暗,罗帐依偎低垂。一个“昏”字,点染出一幅浪漫、温馨、暧昧的情调,衬托出“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怡然自得。中年听雨的地点是客舟,景物是水天辽阔、风寒云低的江上秋雨。“断雁叫西风”,展现出一派肃杀凄厉的气氛,烘托出流落游子悲酸的心境。从取景角度看,少年听雨时摄取的是楼内近景,中年听雨时推出的是舟外远景,这与表现人物的际遇和心境相谐一致。暮年听雨的地点是僧庐,此处作者未直接描摹景物,烘托环境,而是将笔触转到了自我衰容的形象刻画,正面表现人物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结尾部分,“悲欢离合总无情”,既是全词的总括,亦是词人人生的总结。作者以反语写悲欢离合,说是“总无情”,实是深有情,真有情。颠沛流离,潦倒一生,抚今追昔,怎能不思绪万千、长歌当哭呢?“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更是无可奈何之语。阶前雨珠,点点滴滴都敲痛着作者的心。“一任”二字,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而是痛苦的深化。

 

  词人选取少年听雨歌楼,壮年听雨客舟,暮年听雨僧庐,断不是描写某一天的活动,而是其人生和生活的浓缩与写照。因此,它不但揭示了岁月的流失,而且展现了社会与人生的变迁。歌楼听雨,表现追欢逐笑的无忧少年的浪漫生活和觅香情趣;僧庐听雨,塑造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而凄凉落魄的老人形象。听雨的时间同样是夜晚,但前者是偎红依翠,而后者却是孤苦伶仃,前后呼应,形成鲜明的对照,更映衬出“而今”的悲苦。尤其是结尾两句,使词情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蕴涵了人生无尽的感悟和感慨。

 

  今天解读此词,尤有启发:青少年朋友如不珍惜时光,发奋读书,掌握本领,整天沉溺于酒吧、舞厅和网络游戏,人到中年也只有拉辆破车沿街收破烂的份儿了,末了儿孤独终老,要想找个栖身的古寺野庙也难哪!

 

  蒋捷晚年寄身僧庐,想是已经遁入空门。一个人削发为僧,原因自然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无奈与自愿两种。自愿,是想精研佛法,弘扬佛法,是与佛有缘,无须讨论。无奈,有家道使然与世道使然两种。蒋捷显然不是因为家道败落、生活无着而遁入空门,而是因为南宋灭亡,为保全气节,他不肯服务元朝,以致天涯漂泊,穷困潦倒。作者落发为僧,虽不能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量齐观,但也不是消极颓废之举。中国儒家的精神,治世当学成文武艺,售予帝王家,乱世当洁身自好,隐居埋名。亡国之士,该当如何?从历史上看,保持节操的,不外乎殉节、举义、隐居山林、落发为僧几种;不讲操守的,只有卖身投靠一途。后者自然遗臭万年,前者呢,殉节、举义自然流芳百世,隐居、落发往往不被提及。其实,从做人的角度看,他们虽非英雄豪杰,却也是荦荦君子,虽非舍生取义之士,却也是品行高标之人,应该理解他们,宣传他们。

 

  【点评】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宋词三百首》专栏。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欣赏】

 

  这是宋末元初遗民词人蒋捷的名篇。词作之引人注目者,乃是本词在少年、壮年、老年三段“听雨”中体悟凄沉的生命意味。

 

  诗词之境全由意象生成,但蒋词之妙不在意象本身,而在三种意象的动态互生。何为三种意象?第一是时间的意象:中年-壮年-老年;第二是空间的意象:歌楼-客舟-僧庐;第三是行为的意象,听雨是贯穿时空的主题。何为动态互生?首先是空间意象对时间意象的形象化,蒋词写人生各期之听雨,并未策马直入,而是侧写听雨之空间,用可感之空间充实无形之时间。其次是时间意象对空间的渲染,时、空意象并非单向影响而是互相生成:以少年写歌楼,赋予歌楼以青春懵懂之色彩;以壮年写客舟,赋予客舟以而立担当之色彩;以老年写僧庐,赋予僧庐知命寂寥之色彩。最后,时、空意象又融入“听雨”意象中,一则以听雨之静来反衬人生时代之动,顿生“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另一方面也用人生之厚重充实听雨这个轻巧的细节,让听雨不再飞花似梦、丝雨如愁。

 

  而以结构论,本词上阕追忆少年、壮年听雨,下阕首句写老年听雨,构成了严谨的三段“听雨”的并列结构,而全词并未因这三段式的结构而显得断裂破碎,三条线索贯穿全词,使之浑然一体。蒋词把一生的经历切成三个片段,绘成三幅“听雨”的图面,此乃“听雨”之线。而“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用三个方位词“上”、“中”、“下”勾勒出一个渐次衰颓的生命轨迹。前两条线皆为明线,而为人忽略的乃是第三条线,全词由少年顺写到老年,实乃从老年逆推到少年。时间的逆推过程,也是词人自我反观的过程,词人用岁月的积淀来观照自己的一生。

 

  蒋词在三段式之后进行了总括——“悲欢离合总无情”,我总以为此句略显“小家子气”。该词存在视角的转化,少年、状年段是“今之我看往之我”,而老年段则是“今之我看今之我”,皆从外观照“我”,而“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则转为一种内观。视角的从外到内,也是词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的由外转内。几十年蹉跎人生,最终被归结为“悲欢离合”的自我情绪体验,阔大的存在被内敛于孤独的“听雨”,幸有上阕“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作为支撑,才使得悲欢离合仍存留了几分历史感,不至全然流于儿女情长。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宋词三百首》专栏。

 

  值得一提的是该词的语言风格,既非苦心孤诣的字斟句酌,也非天生我才的神来之笔,而是明达快洁的娓娓道来。蒋捷许多词作都尝试引入白话,本词中“鬓已星星也”便是典型的白话。“曲化”或“俗化”在本词中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运用,而更有一番词外的意蕴——人生的沧桑最终都归于一声叹息的平凡中。不同于那些呼天抢地地悲叹不幸的肤浅之徒,蒋捷正如元人张可久所谓的“读书人一声长叹”,这才是大寂寥、大不幸。

 

  或许,这又是一个有幸?

 

  【评析】

 

  初读这首词的时候,心情是极其明朗的。只觉得听雨是一件赏心乐事,不知为何在蒋捷的耳朵里听来,却有了悲欢离合?那雨不过是一件没有思想的事物,雨声虽然动听,却如何会有愁绪?这自然与蒋捷的心境有关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少年是无忧无虑的。追欢买笑,甜蜜而温馨。这个时候,南宋还在苟且偷安,歌舞升平的表面掩盖了内忧外患。少年便在这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听雨。在他的眼里心底,只有红烛罗帐,只有欢娱缠绵。一个“昏”字,将少年风流不羁的情怀点染得恰到好处。且不论这是否醉生梦死,但这确实是一段无忧岁月。

 

  然而少年无所忧虑愁苦的岁月被现实击得粉碎。南宋动乱,蒋捷飘零江湖,无所依托。在一叶客舟中,凄风苦雨,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写尽了风雨飘摇中流寄迹湖海的悲凉心境。一个“客”,点明了蒋捷流亡他乡,无家可归;一个“断”字,渲染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与少年的“红烛昏罗帐”相比,在视觉上,一鲜艳明丽,一萧瑟凄凉,直刺痛读者的眼睛。而在蒋捷心里,少年和壮年,一温馨,一凄苦,虽然人到中年,已能用概然的心境面对,终究是满怀悲凉,难以排遣。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宋词三百首》专栏。

 

  而今听雨僧庐下。“而今”蒋捷是否依旧?鬓已星星也!“何逊而今渐老”,愁绪满头,白发萧条,世事无常,不忍回顾!僧庐晦暗沉寂,听那雨声一滴一滴敲在心头,敲痛心头。雨声一夜未住,蒋捷一夜未眠!由此而悟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然而,是谁无情?是命运之神还是历史老人?是那淅淅沥沥的雨声还是蒋捷自己?这沉重而充满迷惘的一问谁也无法作答。于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但真能“一任”而不去听不去想吗?蒋捷此时不欲听不想听矣,而雨声声声入耳,想不听也已不能。此情此景此心,已到了无法言说的地步!“点滴到天明”,实际上是点滴到心头。壮年时,犹有涛声、雁声、风声相伴,虽然愁苦,却能概然。“而今听雨僧庐下”,那雨打心头的寒苦酸涩,那“一任”的“洒脱”却是形似解脱而心极难安的最严酷的境界。“一任”实际上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表现。蒋捷在宋亡之后隐居太湖中竹山,不肯为官,抱节而终。所以尽管“一任阶前”,大彻大悟,事实上心境依然不能解脱——国事难忘,家事难忘。“一任”语似超脱,实则沉痛致极。

 

  三幅听雨的画面,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人生长卷,也从侧面透现了社会从相对稳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蒋捷一生经历坎坷,其听雨的心情随着世事变迁而改变,读者遥想当时之事,亦黯然神伤,唯余叹息。

 

  【作者介绍】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清代文学评论家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说:“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练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史达祖)较贞,视梦窗(吴文英)较清。刘文房(刘长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蒋捷的词作,被古人认为是填词的法度和标准。 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如:“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贺新郎·甚矣君狂》、《一剪梅·舟过吴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有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故后人又称其为“樱桃进士”。蒋捷有《竹山词》、《小学详断》等著作传世。存词90余首。周铁镇竺山有蒋捷墓。

 

本文来源:http://www.biosite.cn/content/88/26697-1.html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