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iosite.cn--资讯】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对热带沙漠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而这次“人造绿洲”的出现,源于一份跨过邀请。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介绍,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受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邀请和委托,在当地热带沙漠开展水稻实验种植。今年1月份,他们选取几十个杂交水稻材料,在迪拜近郊沙漠进行小范围种植,对其抗旱性、抗碱性和抗倒伏性等性状进行测试。
经过5个月生长,首批水稻已近成熟。5月26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组织来自印度、埃及、阿联酋等国的专家进行产量测评,其中一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500公斤/亩,还有两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400公斤/亩。来自印度的测产专家伊什在电话中向袁隆平表示:“这样的测产结果让人非常激动,印象深刻。”
袁隆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次测产结果超出他的预期。500公斤/亩是理想,没想到能达到,这说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海水稻技术初露锋芒。
6月下旬,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对晚熟水稻再次测产。“根据测产结果,我们将从试种水稻中选取优势水稻材料,通过改良并研发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杂交水稻品种。”张国栋说。
迪拜沙漠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白天极端高温,地表温度达50多摄氏度,湿度在20%以下,还经常有沙尘暴。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而当地种植水稻最大的挑战是沙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全是散沙,没有团粒结构,无法保墒,而且地下7.5米就是海水。
“如果从地表浇灌水稻,就需要大量淡水。当地淡水非常宝贵,主要依靠海水淡化,这种灌溉方式显然不具可行性。同时,淡水下渗与地下海水相汇,在高光照条件下,还容易引起地下海水上升,发生次生盐碱化。”张国栋说。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海水稻种植研发的成果--“四维改良”技术引入迪拜。其中,要素物联网模组是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它主要由两根搭载了多种传感器的管道构成,第一根管道根据传感器反馈需求,将所需水肥自动送达水稻根系部,供水稻生长;第二根管道是将土壤中渗出的多余水肥回收,运送至回收池供第一根管道循环使用。此外,要素物联网模组在地表还有智能喷洒灌溉系统,能根据水稻不同时期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精确控制喷头和喷枪定时定量喷洒水分和养分。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执行主任刘佳音介绍,今年下半年,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与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将启动100公顷实验农场,在更大范围对生产成本和栽培工艺稳定性进行验证,形成在沙漠地区水稻推广技术标准。
2019年,双方将启动建设100公顷标准农场,并从2020年开始快速复制,扩大种植面积,打造更多“人造绿洲”。
据了解,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计划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合作,通过资本、技术和土地合作,以覆盖阿联酋10%以上国土面积为目标,以10平方公里“人造绿洲”为单元,打造“绿色迪拜”和“生态迪拜”,大幅提升阿联酋粮食自给能力和粮食安全,并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此外,双方还签订了共建中东及北非海水稻联合研发推广中心框架协议,致力于将“人造绿洲”推广到整个阿拉伯世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状况,解决贫困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饥饿问题。
张国栋告诉记者,在沙漠种植水稻三年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就能形成团粒结构,可以在“四维改良”基础上种植多种高附加值作物。
十月底的东营垦利,被秋天带来一丝的萧瑟,但这也抑制不住来自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人们丰收的喜悦!这里的沧海变桑田,这里的喜气上眉梢!近日,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队研发培育的海水稻迎来了大丰收。
自2013年开始进行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的开发,并在东营这一盐碱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了千亩种植示范基地。基地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占地3000亩,其中有机水稻种植区430亩、稻鸭混养种植区510亩、稻蟹混养种植区230亩、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区1580亩,特种水稻种植110亩、水稻研发实验120亩、生态农业示范园30亩、稻田作画10亩。
东营的海边盐碱地对于农作物的种植非常不利,受盐碱地的影响植被也会发生变化,原本荒芜的盐碱地上,只有少量的植被可以存活,如果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有可能颗粒无收,经过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努力,现在放眼望去一片麦浪泛出金黄的颜色。而这里的耐盐碱稻田不仅是简单的种植研究,更是通过秸秆还田等一系列土地改良措施,使苍凉的土地已经焕然一新!
从10月28日开始,在现场工作人员的辛勤劳作下,与晴好天气赛跑,夜以继日的进行着收割工作!眼前的这片稻田盐度3‰左右属于中等偏低的盐碱地,预计亩产能达到800斤左右!
种植基地里安装了远程会议系统,从事耐盐碱水稻、盐碱地改良等研究方向的专家也会通过摄像头进行远程指导种植,研发指标监测指导。未来中心将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和设置地下管网等多项高新技术进行配套形成的集成排灌系统安装到土壤改良的田块。
中国现有1亿公顷(15亿亩),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杂交的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改变“盐碱地上丰收难”的问题,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
2017年4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实验基地,在实验室未建成的情况下,种下147个具有耐盐碱特性的水稻材料。通过一定盐水浓度的筛选,具备高抗盐碱特性的优质水稻材料生存下来,9月28日通过测产,理论产量最高达到620公斤/亩。
据研发人员介绍,海水稻研发中心还通过调研中国盐碱地情况,结合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探索出一套盐碱地改良的综合配套技术——即“四维改良法”。“四维改良法”整合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术配套应用于盐碱地改良。根据各地盐碱地情况,四大要素技术可以自由搭配,目的是因地制宜,量身定做最优解决方案。
中心还推出与之相配套的四大支撑服务体系,包括栽培体系、植保体系、装备系统和大数据平台服务体系。“四维改良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盐碱地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地及撂荒地同样适用。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主副任张国栋介绍说:“中国盐碱地乃至世界盐碱地改良已经走了很久的路,但适应面广、经济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少,“四维改良法”优势互补,旨在合力打造育种、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化链条,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这次东营垦利的顺利丰收,成功奠定了海水稻的发展基础,也更是坚定了新农人对于未来耐盐碱杂交水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