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iosite.cn--观后感】
对爱情,电影桥段的精巧组合,颇能体味强势女人占有式的一路凄怆,顺服式的爱情臣服,伴随着隔阂、冷战、矛盾,爱不是施予恩情后的回报,委曲求全的婚姻,终是一幕悲剧罢了。由此想起曾膜拜的爱情该是舒婷《致橡树》那样的分担和共享,却也在追逐的一路上渐渐远逝了经营爱情的初衷,遗失一段美好。
对人性,从不以善恶为界。谁没有点藏着掖着的鄙陋呢,有些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那是把腋下的小紧紧压制住了而已。不食人间烟火的伟人不存在的吧,那就尽自己的全力,活在当下,向着阳光奔跑,像《不问西东》中个时代青年那样,抓住生命中那个能让你出彩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许,你就一这努力,就真的成了英雄!所以大可不必轻言放弃,人生何惧风雨!此路人生,既然选择了开始,那就坚定的走下去,即使需要跪着,也要把路走好。
影片中不同时代的主人公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面对前途、面对家国危难、面对人性善恶时的情绪和行为,看到了他们的爱和坚守,但是,此刻,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眼里的师母和王敏佳。
师母全心全意的爱着老师,但她绝对的爱导致她是可恨的。师母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为什么丈夫和自己原来能在苦日子中执手相望、温柔相伴,而如今丈夫却变成宁可饿着、渴着,也不愿意与自己共用一个杯子,不愿意多看自己一眼,不愿意和自己说话。她坚定的认为我对你那么好,我供你上大学,我伺候你的生活起居,我那么爱你,你也应该爱我才对,认为爱是绝对的,她不知道和谐的婚姻是需要门当户对的匹配的,这里说的“门当户对”指的不是家境,指的是思想上的门当户对,她没有觉察到老师通过学习和努力理想变了,志向变了,而她自己除了对老师的爱由过去的付出变成后来的企图掌控,想法依然停留在一日三餐的基本需求上,思想与志向已经与老师越来越远。老师冷冰冰的疏离让师母觉得无比委屈、痛苦、羞耻和孤独无助,这样的冷暴力对人造成的伤害远比直接对身体的暴力伤害要深得多,可以说威力堪比核武器。于是以期用对丈夫进行语言和身体暴力引起丈夫对她的重视和对他们感情的重视,对她的付出有所回应和回报,结果带来的却是更深的冷暴力。王敏佳的控诉信恰好给了她一个再适合不过的宣泄机会,她终于可以酣畅淋漓,歇斯底里的把多年积压在心里的委屈和不甘统统的爆发了出来,然而痛快过后,“杀人”的良心谴责和丈夫依然冷冰冰的态度成为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棵稻草,看不到希望的她选择了自尽来结束这场在她看来无比痛苦和拧巴的人生旅程。师母是可怜的,如果她能学会自我觉察,如果她能善待自己,对自己多一些关爱,提高自我价值感,那么也许她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王敏佳是纯粹的,但她以自我为中心的纯粹导致她是可怜的。她纯粹的“爱”让她沉浸在自己的“正义”世界里,当她看到尊敬的老师被师母满院子追着打骂时,她实在接受不了德高望重的老师被人如此欺负和践踏,她打心底里对犹如泼妇的,粗俗不堪的师母那种看不起、恨和无奈让她决定要做些什么,于是在李想的“支持”和“帮助”下“写”了那封深恶痛绝的控诉师母的信,以此来为老师出气和维护老师,却忘了去思考师母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老师,忘了从师母和老师的角度去看待他们之间的问题,只从“我”的感受,“我”的需求去表达自己的纯粹。师母以受害者的身份站在道德的高度谴责她勾引老师并不完全是引起众人对她群起暴打的原因,这只是恰好给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们长期以来对她的美丽、她的纯粹、她的小虚荣、她与陈鹏和李想的关系、她的无畏和无所谓等看不惯的一个狠狠的教训的导火索。相比王敏佳和李想,陈鹏能从师母的角度来理解师母,觉得师母也是可怜人,也有苦衷。王敏佳是幸运的,因为她有愿意为她托住整个世界的陈鹏。
所以,我们在行之所行、爱之所爱时,别丢了自己,也别忘了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给予爱和坚守一份永恒的温暖!
看完电影,我喜欢上吴岭澜的一句话:“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我认为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就是应该把自己交给书本,找回踏实的感觉。因为读书让我们知道,从最悲惨到最辉煌,生活有无限种打开方式。我们了解得越多,对未来的生活才能越有想象力。
学生时代,我们读书为了完成学业,成人以后,才是真正为兴趣读书,为认识自己,为理解社会,也为解决问题。